水保所所长刘国彬访问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

来源: 作者:重点室 时间:2014-12-01

  应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主任Basanata Shrestha教授邀请,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刘国彬研究员一行于111923日对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和学术交流,并就水保所与ICIMOD未来的合作进行了深层次研究与讨论。考察团成员包括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占斌研究员、副主任李世清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陈槐研究员 

  ICIMOD接待及对接本次访问的主要是生态系统服务部门 (Ecosystem Services)。在学术交流期间,Basanata Shrestha教授介绍了该中心在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为山为民”的服务宗旨的深刻涵义;刘国彬介绍了水保所概况和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刘国彬一行考察了位于Godavari ICIMOD的科普基地(ICIMOD Godavari Knowledge Park)(也称为GODAVARI知识园区)。尼泊尔为南亚内陆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主要为农业及手工业,工业较为落后,科学水平较低。ICIMOD建立的该科普基地,综合集成了一整套适用于山地条件的农业及生活实用技术,为当地民众普及科学技术,改善生活质量及提高生活水平尤为重要。该基地展示内容包括山地水土保持技术、间套作技术、养殖技术、实用的水净化技术、沼气生产技术、有机肥堆制技术、露水收集技术等。考察后大家认为,有些技术在我国边远山区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刘国彬一行还考察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地及加德满都河谷的农业情况。尼泊尔位于印度洋季风气候带,除了每年四、五月有短暂干热的夏季,余下全年基本上只有两季,即六月到十月的雨季,以及十月至次年三月的,这期间雨量极少,早晚温差较大,晨间摄氏10度左右,中午升至摄氏25度。尼泊尔耕地面积为325.1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约18%,人均耕地面积2.5亩,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40%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油料、烟草等。山地农业主要依赖梯田,近年也有少量的地膜覆盖等,尽管如此,由于化肥等投入不足,尼泊尔农业水平较为落后,土地生产力不高。考察认为,通过申请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在尼泊尔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及建立农业推广基地,对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次访问中,双方就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KH)地区中水土流失及其对碳动态影响这两个项目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它国家重要项目的可能性进行了充分讨论。通过利用ICIMOD的协调作用,联合区域内其他成员国申请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成立于1983年,位于尼泊尔的首府加德满都,是一个区域性政府间非营利的学习和知识共享中心,包含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Hindu Kush Himalayas, HKH)的八个成员国家:阿富汗,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不丹。ICIMOD在我国政府的归口部门为中国科学院,目前由丁仲礼副院长担任ICIMOD的国家理事,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副校长担任ICIMOD的独立理事。ICIMOD成立30余年来,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以及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在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与大气环境、地理资源解决方案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区减贫等共同关注问题的技术与文化交流。 

刘国彬做报告

生态服务主任吴宁教授介绍ICIMOD科普基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