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兴民:应重视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时间:2015-11-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穆兴民

  11月13日22时50分许,浙江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截至15日15时56分,已有21人遇难,16人仍然失联。此次事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如何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再次敲响了警钟。

  据2013年水利部公告,在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地区,包括江南、浙闽和两广的东南丘陵、武夷山脉及南岭地区的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12.5%。由于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层薄和耕地稀缺等因素,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危险性及危害程度不亚于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

  因此,应当重视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与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口约占全国的40%,耕地面积占20%,粮食总产约占50%。而且,这部分区域是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后花园”和优质果园,也是柑橘、油茶、柚子、茶叶等经济林果的主产区。同时,区域内的稀土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针对南方低山丘陵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亟须发挥科技力量,在红壤区及紫色土区进一步强化5个方面的科研和示范推广工作。

  首先要开展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通过对土壤侵蚀、地貌演化、河流水沙和泥沙淤积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土壤侵蚀典型区,分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特征,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识别区域水土流失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驱动机制,提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对策。

  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肥力快速提升途径与技术体系的研发也不容忽视。依据该地区土壤特性,结合不同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山地土壤退化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提出通过植被恢复、外源养分输入、水土保持等措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的方法,找到区域土壤改良的技术和对策。

  此外,应建立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综合治理模式。基于该地区水热条件和丘陵区土地和土壤资源特点,分析不同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和植被恢复模式,评估不同生态修复情景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而提出该地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的生态修复模式,并建立典型地区生态修复模式示范区。

  当前还亟待加强人为水土流失评估与治理对策研究。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基础建设和矿产开发活动剧烈、弃土弃渣等松散堆积物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现状,观测和分析高温和多雨条件下不同地区、部位和类型(如常规弃渣和有毒有害尾矿)的人为水土流失强度和危害,并根据其流失特点和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治理对策。

  与此同时,建议发展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产业。建立具有综合保护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型生态产业示范基地;监测、分析和评估不同措施对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探讨并提出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者系中科院水利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15-11-16 第1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