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

来源: 作者:党政办 时间:2007-12-27

作者:潘希 罗熹 来源:科学时报 2007-12-5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信忠保: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
 
    本报讯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该地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 生态环境脆弱, 90%的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气候干热化趋势非常明显,同时,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愈加剧烈。在此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有何关系?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11次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信忠保博士解答了这一问题。
由信忠保担任第一作者撰写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一文发表在《中国科学》2007年第11期上。作者通过分析国际广泛使用的GIMMS和SPOTVGT两种植被遥感数据,揭示了1981年~2006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期植被覆盖以小幅波动为特征,末期的植被覆盖急剧下降。自2002年,随着降水量的恢复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大规模实施,黄土高原植被覆盖进入第2次迅速提高时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内蒙古和宁夏沿黄农业灌溉区和鄂尔多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的植被覆盖明显提高,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
 
    据了解,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截至去年,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中央已投资1300多亿元。
 
    这一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国自退耕还林政策试点实施以来,虽然降水量有所下降,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这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是一个肯定。
 
    该研究还表明,气候变化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温度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植被生长季节的控制和对春秋季节植被生长期的延长,同时通过加快蒸散发过程加剧了土壤干旱化。从年际变化看,植被覆盖变化和降水变化关系密切,生长期的植被对降水具有很好的响应,并存在1个月的滞后现象。该研究加强了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程度不同。近20年来,持续的水土保持、生态植被建设工作,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农业灌溉区植被覆盖上升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结果,不能单纯地归因于气候变化。
 
    信忠保介绍,这一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其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植被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帮助我们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驱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评估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植被恢复的效果有一定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