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宏正:教授的教授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作者:李晓春 时间:2022-11-21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27岁担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前身)教授,20世纪50年代即是西北农学院唯一的一位一级教授。培养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院士,如侯光炯、熊毅、于天仁等,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著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被人们尊称为“教授的教授”的虞宏正。
  “教授的教授”可不是虚名,虞宏正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与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和化学大师鲍林教授有过交流。学术造诣高深的他除专长理论化学外,对数、理、文、史也有较深入研究,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日语、俄语4种语言。
  1938年,国立西北农学院成立,时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的虞宏正受聘为西北农学院农化系教授,从此将毕生精力献给了黄土高原,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科研机构,为西北地区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虞宏正讲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把十分深奥的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讲得生动透彻,极受学生欢迎。1945年,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对于这种新式武器大家知之甚少。当时,虞宏正在学校专门作了一场有关原子弹知识的报告,从原子结构入手,由浅入深,配合简明的图例,把神秘的原子弹构造和爆炸原理讲得清清楚楚,师生交口称赞其是“讲课的天才”。
  对教学科研,虞宏正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他认为,教师应该通晓本门学科的最新进展,对本专业或大或小都要有所建树。他备课不单是参考书,而是用最新期刊杂志备课,课堂讲授既有确定性的观点,也有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像虞老这样学问渊博、精学精湛,讲述极为清晰而对学生又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尚没见过第二位。”早年受教于虞宏正门下,后在美国就读多年的加州卫生厅高级研究师王泽民发自内心地赞叹。
  1948年,学校隆重纪念虞宏正任教25周年,他同时任教的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工大前身)师生同来祝贺,学生演出话剧《万世师表》,表彰其道德学问皆为典范的一生。会后,全国各地校友捐赠图书300余册,成立以虞宏正教授的字命名的“叔毅图书室”。
  从事教育的同时,虞宏正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热力学和胶体化学研究,与石声汉教授合译卡布路考夫《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等著作。“当前国际上土壤科学发展迅速,数学、物理、化学都渗透其中,形势需要我们向边缘学科迈进。”20世纪50年代,虞宏正提出并开创了“土壤热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和实际意义,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受到国内外土壤热力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
  1956年,虞宏正欣然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研究机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建所之初,虞宏正亲自过问基本建设、仪器安装、人才延揽、图书采购等,并以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家特有的眼光主持建成西北地区第一个应用于农工医的同位素应用实验室。此外,土壤侵蚀实验室和土壤监测精密仪器实验室等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表示,虞宏正教导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办好研究所的成功之路是在学科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使社会上感到对你有特殊需要。”
  1956年,花甲之年的虞宏正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把自己的有生之年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病重住院期间,念念不忘水保所科研工作,收到同位素应用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关于土壤中磷肥转化机理的研究报告后,在缺乏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他在病床上对报告中的公式进行了大量演算推导,对报告逐字逐句修改,正如他在信中所言“由于病中精力不济,时做时放,好几天才得到一点初步结果。”
  1966年,生命垂危之际的虞宏正仍念念不忘祖国科教事业,将收藏的近千册国内外图书资料捐赠给水保所,把终生积蓄的7 万元人民币作为党费上交党组织。1988年,“虞宏正奖励基金委员会”成立,用此7万元设立“化学奖学金”奖励青年学子。
  1997年虞宏正诞辰百年之际,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唐有祺评价:“先生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是永远值得尊重的一位人民教育家、科学家。”
编辑:王容娜
终审:韩锁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