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来源:研究生 作者:凤紫棋 时间:2021-12-15

  水、火不相容。但是一个小小锄头却能带“水”且带“火”。相信身为一名农业人都接触过锄头,这个农具是农人常用的工具之一。其身长带木柄,下有刀身平而薄,使用轻便。基础可以用作除草、碎土、挖穴,同时可以作垄、耕垦,中耕时使用。那么在民间有一种说法,锄头可以给农业生长过程中带来“水”和“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农业活动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中传承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而锄头在我国古代就早有记载。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用石头做的锄头,用来从事种植农作物。到了汉朝以后,汉人发现石锄头不耐用,汉人就把石锄头,改成用铁的铁锄头,此时的耐用度就大幅度的上升了。

  一年四季中最忙的无疑就是农民了。春天时要进行春播,夏天要除草和护理,秋天则要把成熟的粮食收割下来,到了冬天还需要对作物和土壤进行抗冻措施。在整个生长周期过程中,春天在地里播上种,过一段时间种子发芽出土,就该给小苗锄草。到夏天了,此时小苗长大就不能再用锄头锄草了,只能用手去拔草,再进行固定的施肥和除虫护理。等到都做完了,此时进入秋天,秋天是农民收获的季节,把成熟的粮食一颗颗的收回家,再等待收购,这便是农民一年的收入。收好粮大概就到了冬天,冬天比较轻闲一些,准备一下明年春天要用的种子,还要提防一些土地和作物的抗冻,否则等到来年就不能种出好粮食。而整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农具就是锄头,如何把这锄头发挥好,也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水分、光照、土壤、养分、温度、空气等。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与发育,实现优质高产。我们都知道,土壤是有孔隙的。这些孔隙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如水分,空气,肥料,但是需要孔隙起到一个传递的作用。同时,这些养分也影响着土壤的性质。一个条件不好的土壤,是没办法进行播种育苗的。要想作物长的好,除了养分充足的条件下导致的土壤松软,还需要根系发达,这样起到一个向上运输养分的作用。锄头,在春季时用来松土,将下层土壤翻到上层,下层土壤的水分聚集在根系,下层土壤是属于有水分的一层。施放肥料的时候都是将肥料直接倒在表面,有些矿物元素会顺着孔隙来到根系促进根系生长,但是有些则不会。当表面营养物质较多,有些时候不能顺着孔隙下到根系,没办法促进作物生长时,此时用锄头松松土可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下层,也可以将土壤的大团聚体给击散。更重要的是在冬天,松土可以保持地温,利于庄稼生长。大家都知道,在冬天,地表温度很低,这实际上是土壤的表面直接接触到土壤而导致的土壤表面温度低下,而土壤下层的温度是很高的。就像井水,到了冬天,越深层的井水反而是更温暖,这是由于地心散发的一些热量,从而导致他们的温度就显得不那么冰凉。土壤中水分多,锄地后表面土壤疏松了,容易透风,表层水分会很快蒸发掉,表层土温上升加快,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此时的锄头就是起到了一个“火”的作用。

  那么锄头底下有水是什么意思呢?土壤中的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吸附水,这是在土壤团粒结构之内的水,吸附力很强。这部分水对于植物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水,不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二是指毛细管水,也称毛细水,是土壤团粒与团粒之间的缝隙中存在的水,可以沿着孔隙流动,这是植物能够利用到的水。第三种水是指重力水,这水暂时不能往下渗流,等到土壤哪一部分干了,重力水就会流向干的那一部分,这是可以给植物利用的水。如果给植物浇水,就能补充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使得土壤可以保持一定的水分。水分是在作物生长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缺少水分会导致土壤干旱,生长无法旺盛。水分过多会导致淹苗的现象。在下雨或灌水以后,土壤变得比较紧密,土壤中的所有毛管孔隙都充满了水分,如果雨后不及时铲地,那么大量的水分就会沿着土壤中的毛管孔,不断上升到地表蒸发掉。而在这个时期锄地,可以切断上面土壤和下面土壤之间的毛管孔隙的连接,使水分不能沿毛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减慢,起到保蓄下层水分的作用。此时利用锄头可以切断土地表层的毛细孔,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将土壤水分锁定在土壤中,从而植被能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水分,促进根系生长。这就是锄头底下带来的“水”。

  “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这是说锄地可以起到既能保住下层土壤的水分,减少表层土壤水分的蒸发,又能提高温度的双重作用。可见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还有更多的农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凤紫棋(1997年9月),性别女,江西上饶人。目前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业为资源与环境,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方向,年级为硕二年级。

  电话:13407037269

  电子邮箱:3307058717@qq.com 

附件下载: